區塊鏈技術架構

區塊鏈系統運作的整體技術框架,就像一棟大樓的設計藍圖,定義了從地基到頂樓的每個部分如何運作和相互協作。區塊鏈的架構通常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析,常見的有以下2種

  • 區塊鏈四層架構:主要分為 L0、L1、L2、L3 ,這四個層級是一個相互依賴的完整系統
  • 區塊鏈六層架構:從下而上分別為數據層、網路層、共識層、激勵層、合約層、應用層

區塊鏈四層架構

主要討論區塊鏈的可擴展性、互通性或多層次架構,區塊鏈的分層結構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其可擴展性、效率和互通性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概念模型。每一層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,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區塊鏈生態系。L0 提供了基礎連接,L1 確保了核心安全,L2 提高了交易效率,而 L3 則為使用者提供了豐富的應用服務。

L0 (Layer 0):底層基礎設施

L0 是最底層的網路和協議,它為 L1 區塊鏈的運作提供基礎。可以把 L0 想像成蓋大樓的「土地和地基」。L0 協議主要關注以下幾點:

  • 互通性 (Interoperability):L0 協議旨在讓不同的 L1 區塊鏈能夠相互溝通和傳輸數據,解決區塊鏈之間的孤立問題。
  • 網路傳輸:它負責數據在網路中的傳輸和連接,確保區塊鏈能夠穩定運行。
  • 例子CosmosPolkadot 是 L0 協議的典型代表,它們提供了框架和工具,讓開發者可以輕鬆地建立自己的 L1 區塊鏈,並確保這些區塊鏈之間可以互相連結。
    • Polkadot 允許不同的區塊鏈(稱為「平行鏈」)在同一個網路中運行,並確保它們之間能夠安全地傳輸數據。
    • Cosmos 提供了一個互通性框架,讓開發者可以建立能夠彼此連接和交換訊息的區塊鏈。

L1 (Layer 1):基礎區塊鏈

L1 是我們最熟悉的區塊鏈,也是整個生態系的核心。它可以被比喻為「一棟獨立運作的商場大樓」,有自己完整的運作系統。L1 區塊鏈具備以下特徵:

  • 獨立運作:L1 負責處理和最終確定交易,擁有自己的共識機制(如工作量證明 PoW 或權益證明 PoS)和原生代幣。
  • 安全與去中心化:L1 通常會優先確保網路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,但這也導致了它的交易速度較慢且手續費較高(即區塊鏈「不可能三角」問題)。
  • 例子:比特幣(Bitcoin)以太坊(Ethereum)就是最著名的 L1 區塊鏈。所有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(dApps) 的最終數據都會記錄在 L1 上。
    • 以太坊 是最著名的 L1 智能合約平台,所有 DeFi 和 NFT 應用程式的數據都會最終在這裡結算。
    • 比特幣 是最古老的 L1 區塊鏈,主要用於點對點的價值轉移。

L2 (Layer 2):擴容解決方案

L2 是為了解決 L1 的可擴展性問題而誕生的「第二層」協議。如果把 L1 想像成一條繁忙的高速公路,L2 就是旁邊新建的「快速通道」。L2 的主要功能是在 L1 之外處理交易,然後將最終結果批量提交回 L1 進行最終確認。

  • 提升效率:L2 能夠大幅提升交易速度並降低交易手續費,同時繼承 L1 的安全性。
  • 技術原理:常見的 L2 解決方案包括 Rollups(如 Optimism 和 Arbitrum)和 側鏈(如 Polygon)。
  • 例子OptimismArbitrum 在以太坊網路之外執行大量交易,最後將壓縮後的數據提交回以太坊主網,有效分擔了 L1 的壓力。
    • Polygon PoS:這是 Polygon 最早也是最知名的側鏈,使用權益證明(PoS)共識機制,提供了比以太坊主網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費用。
    • Arbitrum:目前以太坊上 TVL(總鎖定價值)最高的 L2,擁有龐大的 DeFi 和 NFT 生態系,是市場上最受歡迎的 L2 之一。
    • Optimism:另一個主流的 Optimistic Rollup 方案,以其簡潔的架構和與以太坊的高度兼容性而聞名,許多知名項目,如 Coinbase 的 Base 鏈,都基於 Optimism 的 OP Stack 框架。

L3 (Layer 3):應用層

L3 是區塊鏈生態系的最上層,也就是我們直接與之互動的「應用程式層」。它建立在 L2 協議之上,讓開發者能夠創造各種豐富多樣的去中心化應用。

  • 用戶體驗:L3 專注於提供良好的使用者介面和體驗,讓普通用戶能夠輕鬆使用區塊鏈技術,而無需了解底層的複雜性。
  • 多元應用:L3 涵蓋了各種 dApps,包括去中心化金融(DeFi)、區塊鏈遊戲(GameFi)、去中心化社交(DeSoc)等。
  • 例子Uniswap(去中心化交易所)、Aave(借貸協議)和 OpenSea(NFT 市場)都是典型的 L3 應用,它們利用底層 L1 和 L2 的基礎設施來實現其功能。


區塊鏈六層架構

探討區塊鏈的底層技術、協議設計或技術組成部分,可根據功能分為以下

1. 數據層 (Data Layer)

這是區塊鏈最基礎的一層,它定義了數據是如何被組織和儲存的。

  • 核心功能:
    • 區塊 (Blocks): 區塊是數據的基本單位,包含交易記錄和區塊頭。
    • 鏈接 (Chaining): 每個區塊都通過密碼學哈希值(Hash)與前一個區塊相連,形成一條不可篡改的鏈。
    • 加密技術: 利用哈希函數(如 SHA-256)和非對稱加密(公私鑰),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。
  • 例子: 比特幣的區塊和交易記錄。

2. 網路層 (Network Layer)

這一層是區塊鏈的通訊基礎,負責區塊鏈網路中各節點之間的溝通。

  • 核心功能:
    • 點對點網路 (P2P Network): 所有節點都以對等的方式直接溝通,沒有中心伺服器。
    • 數據廣播: 當一個新區塊或交易被產生時,它會被廣播到網路中的所有節點。
    • 節點發現: 讓新加入的節點能自動找到並連接到網路中的其他節點。
  • 例子: 節點之間的 TCP/IP 連接、數據傳輸協議。

3. 共識層 (Consensus Layer)

共識層是區塊鏈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核心。它定義了所有節點如何就新區塊的有效性達成共識。

  • 核心功能:
    • 共識演算法: 決定由哪個節點來負責產生下一個區塊,例如工作量證明 (PoW)、權益證明 (PoS) 等。
    • 區塊驗證: 確保交易和新區塊都符合網路的規則。
    • 解決雙重支付: 防止同一筆錢被花費兩次。
  • 例子:
    • PoW: 比特幣和舊版以太坊使用的共識機制,礦工通過計算來競爭打包權。
    • PoS: 新版以太坊使用的共識機制,驗證者通過質押代幣來競爭打包權。

4. 激勵層 (Incentive Layer)

激勵層是為了確保區塊鏈網路的持續運作和安全而設計的經濟模型。

  • 核心功能:
    • 獎勵機制: 礦工或驗證者在成功產生新區塊時,會獲得原生代幣作為獎勵。
    • 交易手續費: 使用者支付手續費(Gas)給礦工或驗證者,以鼓勵他們處理交易。
    • 懲罰機制: 如果驗證者惡意行為,其質押的代幣會被沒收(Slashing),以維持網路的誠信。
  • 例子: 比特幣的區塊獎勵和交易手續費。

5. 合約層 (Contract Layer)

這一層是智能合約的執行環境,讓區塊鏈不僅僅是個記帳本,還能執行複雜的程式碼。

  • 核心功能:
    • 智能合約: 儲存在區塊鏈上的自動執行程式碼。
    • 虛擬機 (VM): 提供一個隔離的沙盒環境來執行智能合約,例如以太坊虛擬機 (EVM)。
    • 程式語言: 開發者用 Solidity、Vyper 等語言編寫智能合約。
  • 例子: 以太坊上的 ERC-20 代幣合約,就是運行在合約層上的程式。

6. 應用層 (Application Layer)

這是使用者直接互動的層面,也是區塊鏈價值的最終體現。

  • 核心功能:
    • 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(dApps): 建立在智能合約之上的應用程式,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、區塊鏈遊戲等。
    • 使用者介面 (UI): 讓使用者能直觀地與區塊鏈應用互動,例如 MetaMask 錢包或 Uniswap 網站。
  • 例子: Uniswap、OpenSea、區塊鏈遊戲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