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.25,Frame Relay

x.25

連結導向式 1970
第一個公共資料網路,CCITT發展標準規格,早期整合用
連線:
1電腦和遠端建立連線(撥通電話)
2連線被賦予一個號碼以用於資料傳輸封包中(同時會有多連線)
訊框:header3byte(12bit電話號碼,封包序號,回應碼..),data128byte
運作約十年被frame relay訊框傳送式網路取代
用大量檢查花掉太多頻寬(因當時線路不穩),固定速率,最高速率64k,無壅塞控制 

X.25規範三層:
網路層:用PLP(packet layer protocol,封包層協定)
 負責本端DTE與另一端DTE間連線建立與服務協商,及流量,錯誤控制 
 負責建立分封交換網路的虛擬電路(SVC),因在網路層建所以可以多條虛擬電路 
 每條VC皆有識別碼稱為LCN(logical channel number,邏輯頻道號碼)在近端及遠端的DTE和DCE之間 
 支援PVC固接式虛擬電路(由X.25網路提供者建立)
資料連結層:使用LAPB提供資料鏈結控制(hdlc的子集合)
 各節點有流量控制和錯誤控制
 訊框和hdlc同,因通訊為點對點所以address欄位00000001是給dte發送指令與回應用,00000011是給DCE發送指令與回應用
 訊框類型有:I-frame(封裝PLP用),S-frame(流量,錯誤控制用),U-frame(建立和切斷DTE,DCE連線)
 U-frame常用SABM,SABME,UA,DISC
 DTE,DCE通訊三階段
  鏈結設定:DTE或DCE送出SABM,對方回應UA則完成
  傳送資料:可用I-frame或U-frame收送網路層封包
  鏈結切斷:某一方送出DISC,對方回應UA則斷線
實體層:規範X.21或X.21bis協定 
ps:若想使用tcp/ip則網路層會重覆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

frame relay(訊框中繼)

X.25v2,連結導向式,連結由vc(victual circuits)所組成
1980,由ansi和itu-t制定
1991年一月成立FRF(Frame Relay Forum,訊框傳送論壇),以便將訊框傳送各項相關服務予以標準化

特性:
有CIR保證頻寬
無流量控制,由第三層負責
無錯誤控制,遇到錯誤直接丟棄,錯誤控制由第三層負責
簡化的frame控制使延遲降低,因依序傳送,無連線建立,無流量控制,無錯誤控制
有壅塞控制,利用3個擁塞位元de,fecn,becn處理
可點對點及1點對多點(主公司對多分公司)
統計多工的交換技術,也稱Fast Packet(快速分封)交換技術,提供的訊務量介於LAN與WAN之間
支援PVC,SVC(需藉由網路層協定IP或ISDN幫忙),SPVC
 PVC的動作有2種,傳送資料,或IDLE(空閒)
 SVC的動作有4種,來源端跟目的端要建立線路,然後傳送資料,送完就會IDLE,如果TIMEOUT就結束連結
非固定速率,速率傳輸為64Kbps(DS0)到1.544Mbps(T1)介於ISDN與ATM之間,及44.376mbps,…等
根據預設被分類為NBMA網路

優點:
傳送類似大範圍的區網,可在多辦公室間互連,且便宜
比較容易學習,同時也比較容易實作
可和數據通信分公司的超高速數據交換網路(ATM)互連
連接方式簡單,網路易於維護,通信兩端可採不同傳輸速率,降低通信成本
適用於1.544Mbps(T1)速率以下,傳送數據、語音的網路

應用:
1提供大型資訊網路之高速數據交換backbone(主幹)網路。
2提供國內VAN(加值型網路)業者之主幹網路。
3提供Ethernet(乙太網路)及Token Ring(符記環)等網路的連接缺點:
無法應付更高速的協定,如B-ISDN
大訊框可能讓小訊框產生delay
不適合傳送delay敏感的資料,如即時聲音,視訊
沒有辦法提供像ATM那樣的各種高階服務
nbma的Routing Update的Reachability Issue(可到達性問題)
nbma的Broadcast Replication(重複發送廣播封包)問題

訊框傳送規範1.5層
資料鏈結層的MAC:只佔其中一部份,訊框採LAPF(HDLC簡化版)
 允許傳送突爆性資料,訊框傳送單位大小不固定,可容許9千個byte
 收到錯誤的訊框時將之丟棄(因錯誤控制交給網路和傳輸協定負責)
 FRAD(frame relay assembler/disassembler,訊框傳送組合/拆解器):用來處理其他協定的訊框
 VOFM(voice over frame relay訊框傳送上的語音傳輸):用pcm壓縮傳到網路,經濟但無好品質
 traffic control(訊務控制):pvc只需協定一次,svc每次連線需協商
 CIR(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,約定資訊速率):保證能夠使用的傳輸速率,超過則以best effort(盡力式)傳送
 access rate(存取速率):最大傳輸速率
 committed burst size(約定突爆量):超過CIR,且可能到達access rate的速率
 excess burst(超溢突爆量)
實體層:支援任何ansi標準的協定 ex:u.35,x.21,eia/tia232,eia/tia449,eia/tia530
 早期採用T-Carrier,傳輸速率最高只有T3或E3,現在有SONET,可在高速光纖線路上運作
ps:網路層可支援ip,ipx,apple talk,…等協定

frame relay訊框(像hdlc):flag+address(可延伸)+協定+fcs+flag
address位址2byte:DLCI(6bit)+C/R+EA+DLCI(4bit)+FECN+BECN+DE+EA,(DLCI共10bit)
address位址3byte:2byteaddress+DLCI(6bit)+0+EA,(DLCI共16bit)
address位址4byte:2byteaddress+DLCI(7bit)+EA+DLCI(6bit)+0+EA,(DLCI共23bit)
C/R指令/回應:提供給上層識別訊框是指令或回應
EA延伸位址:為0表還有一個位元組在後面,為1表目前位元組是最後一個
FECN(for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,向前壅塞指示):設為1時,通知目地DTE已發生壅塞
BECN(back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,向後壅塞指示):設為1時,通知後面路由器已發生壅塞
DE(Discard Eligibility,丟棄資格):是否可遺棄位元,為1表壅塞時訊框可丟棄
ps:當傳送的封包超過CIR時,且isp網路壅塞,則超過部分的frame relay訊框會標示de位元

DLCI(datalink connection identifion,資料鏈結連結識別碼)
用來辦別不同的vc,且只對本地端的連線有意義
建立vc後,DTE會在DCE間得到一個DLCI以存取遠端DTE 
DLCI也可在DCE間建立
兩不同介面的兩不同連線可能有相同DLCI
訊框傳送交換機的路由表將進來介面與DLCI組合對應到出去介面與DLCI組合 
ps:自動對應DLCI與IP可使用IARP

LMI(local management interface,局端管理界面)
提供keepalive,multicast,允許dte檢查dce
路由器與連結的第一個frame relay交換機之間所用的信號標準
可傳送有關isp與dte之間vc的運作與狀態,包括:
keepalive(保持存活):確認資料仍然通暢
multicasting(多點傳播):LMI規格的擴充選項,例如可用來分送路徑資訊與ARP請求
global addressing(全域位址):提供全域意義給dlci,讓運作像lan一樣
vc state(虛擬電路狀態):提供DLCI狀態,包括:
 active state(作用狀態):每件事都在運作,路由器可交換資訊
 inactive state(無作用狀態):介面啟動並與交換機房有連線的運作,但遠端路由器沒在運作
 deleted state(刪除狀態):介面上沒有從交換機收到任何LMI資訊
訊息格式有ANSI T1.617 Annex D和ITU-T Q.933 Annex A,或CISCO